10月8日,「类器官大讲坛」第9期,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陈泽新博士的精彩分享圆满结束。陈泽新博士的分享主题为:类器官AI在新药研发中的探索
陈泽新博士
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英国巴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
曾就职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在类器官行业有着多年从业经历
在类器官应用于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筛查领域经验丰富
负责创芯国际类器官产品开发
目前主要负责多项类器官临床研究工作
主持多癌种类器官试剂盒生产研发工作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精彩片段文字版。
药物的研发顺序通常是这样的:药物的早期发现-高通量筛选确定先导化合物-细胞学/体外试验-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在药物研发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临床试验结果的不一致,让药物的研发、生产乃至临床应用面临挑战。
类器官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类器官是体外培养的、能重现来源组织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3D培养物。与传统的细胞培养不同,类器官可以在体外重现来源组织的组织架构、表达来源组织的特征,在新药研发、精准治疗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药物的发现到体外试验阶段,类器官可以代替细胞系进行中高通量的药物筛选,经过类器官试验筛选出的化合物用于体内试验时成功率可能更高;类器官可以用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在药物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之前充分利用类器官技术的研究数据,可以减少临床试验的失败率,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为精准定位“目标患者”提供参考;药物上市之后类器官技术可以为患者的精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类器官技术面临的瓶颈
即使类器官技术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类器官技术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限制。陈泽新博士表示,在实际应用中类器官技术还存在以下限制:
类器官缺乏肿瘤免疫微环境。当遇到需要借助免疫微环境发挥作用的药物时,类器官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效果。
类器官缺乏血管。血管的生成和抑制对于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在临床上得到验证,许多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得以应用,但针对此类药物,类器官还不能很好的反映这些药物的作用效果。
类器官尚未能充分表达和重现肿瘤的异质性。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原位肿瘤和转移肿瘤、原发肿瘤和复发肿瘤之间都存在相当明显的异质性,而类器官是由肿瘤的一部分培养而来,类器官能否代表肿瘤的异质性在科研和临床上还存在争议。
类器官本身的不稳定性。
类器官的培养成本相对较高。
类器官AI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已经发表的研究,类器官AI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大数据分析,即将所有和类器官相关的各类信息与患者的临床信息整合,更好的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
第二、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工作中,AI可以在数据的获取、处理、清理等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第三、AI可以在类器官图像分析发挥作用,对类器官进行特征分析、定量分析以及细胞水平的分析。
创芯国际的探索
基于类器官AI的不断发展,创芯国际也开展了自己的探索,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优化和验证机器学习,创芯国际开发出一套自己的系统:通过拍摄不同层面的类器官图像并交付机器学习,可以识别失焦的类器官,实现图像中噪音的精准过滤和类器官形态的精准标记。
除此之外,创芯国际也正在积极构建类器官大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各项数据的整合,希望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挖掘。
总结
类器官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和潜力的模型,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深入应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瓶颈和限制;AI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突破部分瓶颈,但目前类器官AI依旧以图像分析为主,数据分依旧比较缺乏,若能实现数据的进一步整合和挖掘,类器官AI将会有更深入的发展。
更详细的内容,请观看陈泽新博士分享回放视频。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类器官大讲坛」直播间观看回放视频。
↓↓↓↓↓↓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类器官大讲坛
「类器官大讲坛」由南方医学网、南方类器官、创芯国际联合打造的线上分享交流平台,邀请类器官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基础研究、技术进展、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线上分享。类器官大讲坛致力于推广类器官技术,通过类器官知识科普方式,让更多医生、行业人全面了解肿瘤类器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