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全站
文章详情
【业内大咖齐聚,共享学术盛宴】2021年类器官学组年会暨第二届类器官精准医学病例大赛精彩纷呈!
SOUTHMED
2021-11-17
2021年11月14日下午,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疾病模型分会类器官学组年会暨第二届类器官精准医学病例大赛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邀请了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介绍类器官技术的科技突破和转化应用成果,并讨论类器官技术标准的建立、类器官行业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并以病例比赛的形式,展示类器官精准医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真实案例、分享类器官临床转化应用的有效探索。
南方医学网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播放量累计3.5w+人次。目前回放通道已开通,欢迎大家扫码观看回放视频。
大咖齐聚,共享“类器官”学术盛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刚教授主持开幕式,对与会专家、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冯常森副院长,粤港澳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教授,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模型分会组委黄朝峰教授分别进行开幕致辞。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冯常森副院长作开幕致辞
冯常森副院长表示,2021年是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飞速发展的一年,学会秉承“建平台、重行动、逐梦想”的宗旨,以打造全国**的医学社团为目标,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精准医学的发展方向,紧密、广泛地团结精准医学相关基础研究、医药卫生、生命组学、生物医药大数据、知识产权、政策研究、金融投资等多领域工作,搭建起政、产、学、研、用、金之间的交流、共享、合作大平台,引领精准医学的朝规范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短短四年间已发展成为精准医学的引领者。希望类器官学组能继续团结省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提高类器官精准应用水平,促进类器官精准医学产业的快速发展。
粤港澳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教授作开幕致辞
林鑫华教授表示,中国的药物开发及其他相关产业近几年经历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命科学、医学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不断创新,而类器官技术给这些领域的融合、创新提供了优秀的平台。林鑫华教授同时表示,希望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可以并肩作战、不断创新理念,为促进人类健康做贡献。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模型分会组委黄朝峰教授作开幕致辞
黄朝峰教授表示,自2021年年初开始,类器官领域喜报频传:1月,类器官技术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列为首批重点专项;5月,类器官搭乘“神舟十二号”飞上太空;类器官药物筛选被药监局列为药物筛选和精准医学的技术手段之一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这些成就都离不开类器官领域各位专家人士的引领和积极参与,今年将会是类器官领域研究成果、应用成果更为丰硕的一年,尽管类器官技术还是相当年轻的技术,但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喜讯连连,硕果累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刚教授对2021年类器官学组的工作进行工作汇报,并对人工智能与类器官技术标准化展开探讨
李刚教授表示类器官产业已经处在“爆发前夜”,我国的类器官产业在样本采集和临床检测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类器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医保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同时类器官领域也还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其中缺乏标准、缺乏临床验证是最核心的问题。
李刚教授的团队发表了全球首个类器官AI分析系统及图像数据集,首次构建了高通量类器官图像数据用于类器官的检测和跟踪。李刚教授的团队与创芯国际合作研发的类器官AI系统可以实现动态、无损、实验质量控制和药敏评价。李刚教授表示实现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对类器官图像AI鉴定、质控及药敏评价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李刚教授同时表示,类器官学组未来将会朝着推共识、建标准、促合作的方向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引领行业发展,同时严守法律、道德、伦理底线,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学术分享,百家争鸣
粤港澳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教授进行主题为《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的精彩分享
林鑫华教授表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缺乏模型、新药研发缺乏平台、精准医疗缺乏依据是精准医学领域面临的难题。类器官技术是器官发育、精准医疗、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技术发现,在类器官生物库构建、疾病模型建立、药敏研究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鑫华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在类器官领域的探索:对肠类器官进行培养应用以研究上皮发育与稳态机制,类器官解决了小鼠出生后发育异常形成无功能腺窝的关键问题;培养肝脏类器官回答了肝细胞命运决定与疾病发生机制的问题,其中关于新冠感染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获《Nature News》专访报道;实验室进行了全方位、全新的类器官培养体系的建立,成效十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叶明侠教授在线上带来
题为《卵巢癌化疗方案的“私人定制”》的精彩分享
叶明侠教授表示,类器官技术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类器官是指导妇科肿瘤治疗的一个很好的方向,但仍需要更好的临床试验和来自真实世界的验证,希望能早日开启肿瘤精准诊疗的私人定制时代。
叶明侠教授分享了卵巢癌类器官研究,叶明侠教授拟建立100例卵巢癌类器官及药敏模型,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预测类器官用于新辅助或术后治疗效果。目前已送检20例,建模成功率达85%,并根据类器官药敏方案推荐修改化疗方案一例,疗效显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陈伟教授进行主题为《类器官与肿瘤精准医学研究进展》的精彩分享
陈伟教授从类器官药敏研究进展、类器官研究平台建设、肿瘤类器官药敏筛查结果、类器官药敏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类器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详细介绍了中山七院的团队在类器官领域的探索:建立涵盖类器官培养、类器官分析、类器官样本库、类器官药敏、类器官模型在内的类器官转化应用平台。经过长期努力,中山七院已经建立包含多种类器官的生物样本库,指导了多名患者的临床用药。陈伟教授表示,类器官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持续探索,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同行交流学习,提高类器官技术应用水平。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赖毓霄研究员进行主题为《3D打印技术在类器官模型构建中的应用》的精彩分享
赖毓霄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生物3D打印的概念及应用。赖毓霄研究员指出,目前3D打印类器官还存在如下瓶颈:难以实现快速高通量自动化生产、难以保证高细胞存活率下的高稳定性与可重复性、难以实现多细胞的有序排布与同步生长、难以实现多样化的生物材料与协同作用。赖毓霄研究员表示,目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搭载的3D细胞支架并在动态反应器中培养8周形成类器官;研究院利用体外构建的类骨器官研究力学刺激对成骨的影响,发现力学刺激可以显著提高类骨器官的骨密度、机械强度,且力学刺激更有利于Ⅰ型胶原蛋白的成熟、成骨细胞的分化和YAP蛋白的表达。
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蔡建教授带来主题为《类器官药敏指导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的价值与前进展望》的精彩分享
蔡建教授提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药物选择少、疗效较差,造成患者预后也较差。蔡建教授及其团队参考类器官药敏结果对几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案做出修改,疗效显著。蔡建教授表示,类器官技术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用药指导的有益尝试,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全身药物方案体外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疗效的符合率、腹腔局部用药方案体外药敏结果与实际疗效的符合率,因此应不断完善各个药物和方案有效性的预测界值。
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进行主题为《肺癌类器官转化研究的瓶颈》的精彩分享
杨衿记教授提出目前肺癌类器官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技术瓶颈:主要是如何区别肺癌细胞与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如何构建多维度的类器官培养体系。2、研究模式:晚期肺癌PDO转化研究的**模式是什么?杨衿记教授表示,共培养系统应该是肺癌类器官培养的未来方向,临床医生、专家学者要多多关注未知领域,加强探索,为类器官技术的不断攻坚做出贡献。
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左玉杰律师线上带来主题为《类器官技术临床转化应用和类器官建库的法律问题》的精彩分享
左玉杰律师指出,类器官技术临床应用与建库中的核心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类器官技术临床应用/肿瘤药敏检测方面:如类器官肿瘤药敏检测的法律定位、入院伦理等的审批、类器官采集是否需要人遗办审批、类器官肿瘤检测临床应用模式等。2、类器官建库方面:涉及医疗机构类器官建库的伦理审查、企业等非医疗机构类器官建库的伦理审查、类器官建库的人遗审批、知情同意要求等。3、人遗信息数据及其他RWD方面:主要是人遗信息、人类生物样库、RWD(真实世界证据)与数据保护及安全监管等问题。左玉杰律师表示,类器官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将会愈发完善,在立法不断完善的同时行业内也应尽快形成专家共识和行业自身的监管机制,这样行业才会健康发展。
从左到右:黄传平教授、罗微教授、
韩帅教授、翁德胜教授、李刚教授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刚教授主持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传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韩帅教授、佛山市**人民医院罗微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翁德胜教授围绕类器官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病例大赛,声声入耳
第二届类器官精准医学病例大赛在五位选手展开精彩演讲下落下帷幕。经过层层角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袁紫旭医师凭借生动的表达、稳健的台风获得一等奖,广东省人民医院苏俊威医生获得二等奖,中安大学湘雅二医院李蒙蒙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宋建宁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涂微医生等获得优秀奖。
评委与获奖选手合影
会议
活动
会议正式(热门查看)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
这是**篇
发表评论
登录评论
匿名评论
提交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