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类器官大讲坛」第8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的精彩分享圆满结束。王树滨教授的分享主题为:类器官在临床精准药学应用的价值。
王树滨 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肿瘤科主任 肿瘤学科带头人
GCP肿瘤专业组组长 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肿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深圳分中心负责人
学会任职
深圳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深圳市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 MDT专委会 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副会长
深圳市精准医学协会 副理事长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精彩片段文字版。
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3.7%;因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30.2%。从古至今,人类对肿瘤治疗方式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肿瘤药物治疗也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革命:细胞毒药物化疗-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局限的用药有效率和晚期耐药,是肿瘤治疗过程的必然挑战;目前临床应用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疗效预测模型。
类器官技术应用及介绍
类器官是一种体外培育而成、具备三维结构的微器官;与来源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的遗传学背景及组织学特征;拥有类似真实器官的复杂结构,并可以部分模拟来源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可以通过模拟内源环境进行组织生物学、发展再生、疾病建模、器官移植技术改良、药物发现/疗效评估以及毒理学研究。
2021年,“基于干细胞的人类重大难治性疾病模型”被列为“十四五”首批重点专项。类器官作为重要的新兴前沿技术,能够为疾病研究与治疗助力。相比其他体外肿瘤模型,类器官更接近来源器官的生理特征,可重现来源组织的部分生理功能、可重复性强、支持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开展肿瘤精准用药的**模型。
类器官精准用药的探索
精准药学在实现精准医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的异质性,每个患者的用药反应却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用药和个体化用药,就需要一个很好的模型,类器官就是这个模型。
王树滨教授认为,近年来有很多用类器官进行精准用药的探索,但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类器官药敏筛选技术若能深入发展,将会使肿瘤用药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类器官助力精准用药
类器官技术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助力术后进一步治疗。王树滨教授分享了一例胰腺癌术后腹膜转移/多发肺转移的患者,经过类器官药敏技术筛选后使用曲美替尼+羟基氯喹得以有效治疗、实现了抗疟药物新用法的案例证实了类器官技术的临床参考价值。
结合其他几个案例,王树滨教授认为,类器官技术应用于临床精准药学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可以为早期多药可选的患者提供精准用药指导;
可以为疑难/罕见肿瘤患者提供用药参考;
可以为多线耐药患者提供用药参考;
可以更精准的筛选靶向药物。
王树滨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治疗药物及方案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从药物治疗中获益,肿瘤的精准诊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类器官技术作为创新型技术,可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精准用药,极大推动了精准要学的发展;类器官作为个体化药敏检测技术服务,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证明其与患者肿瘤用药结果的一致性;类器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给出用药参考,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实现临床精准用药。
更详细的内容,请观看王树滨教授分享回放视频。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进入「类器官大讲坛」直播间观看回放视频。
↓↓↓↓↓↓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下期预告
「类器官大讲坛」第九期将于9月29日晚上7点播出,分享嘉宾是来自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的陈泽新博士。通过南方医学网公众号,进入菜单栏“直播间”点击“类器官大讲坛”观看精彩分享及了解最新直播信息,欢迎上线收看。
类器官大讲坛
「类器官大讲坛」由南方医学网、南方类器官、创芯国际联合打造的线上分享交流平台,邀请类器官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基础研究、技术进展、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线上分享。类器官大讲坛致力于推广类器官技术,通过类器官知识科普方式,让更多医生、行业人全面了解肿瘤类器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