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防治,关键是“早期”两个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策略是医学界公认的肿瘤防治**手段。通过预防、筛查、早诊,可以让1/3的肿瘤得到预防,1/3的肿瘤通过早期诊断实现治愈。
癌症早筛,恶性肿瘤的对策,早诊早治的有效方法
癌症早筛,即癌症早期筛查的简称,可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肿瘤早期筛查是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从大量尚未出现症状的人群中筛选出肿瘤高危群体(阳性者),是肿瘤“三早预防”里面的早期发现环节。而肿瘤的早诊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是肿瘤“三早预防”里面的早期诊断环节。
1. 癌症早筛,提高生存率
临床数据表明,早期肿瘤5年生存率远高于中晚期肿瘤。以肺癌为例,在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 1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85%;2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为50%-60%;3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为30%-40%;而4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2%-5%。根据美国和荷兰的研究报告证实,通过对肺癌高危人群的早筛可以降低20%以上的死亡率。
同是胃癌的高发国家,日本和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开展胃癌筛查计划,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升高至70%和55%,5年生存率高达64.6%和71.5%。但同期,我国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35.9%。
2. 癌症早筛,降低医疗费用
癌症早筛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也减少了国家和家庭减少在医疗上的费用支出。以结直肠癌为例,早期结直肠癌可以通过规范化治疗实现治愈的可能,治疗费用在2万左右。如果发展到晚期,治疗费用超过25万。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我国每年恶性肿瘤相关费用已超过2000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数据报告数据,中国癌症治疗费用2023年预计达到3517亿美元,2030年则会增长至5920亿美元。
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Cancer Medicine》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北京市2016年所有肿瘤病人包括30224例住院患者和485391例门诊患者的治疗费用。结果显示肿瘤病人人均每次住院费用超3.2万元,食管、胃、结直肠、胰腺、胆囊等消化系统肿瘤人均住院费用最高,近5万元。因此,早发现早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癌症患者,降低个人医疗支出,还有利于降低国家整体医疗的压力。
3. 癌症早筛,减少患者痛苦
临床数据显示,大约80%的晚期肿瘤患者伴随剧烈疼痛,每天世界上至少有大约1500万人经受着肿瘤疼痛的煎熬。在此阶段,许多患者都将面临着全方位的疼痛,相当多的患者不是直接死于肿瘤,而是死于无法忍受的疼痛。
肿瘤越早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就越理想,所遭受的治疗痛苦也越小。很多肿瘤早期治疗方式都可以通过局部手术或微创手术实现,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痛苦及复发的风险。
癌症早筛,并非人人都适合
癌症早筛就是说可以在无症状或癌前病变阶段尽早发现癌症,然后通过早期干预来降低癌症死亡率。
人人早筛是最理想化状态,但现实中却远远不可能实现。一方面早筛能尽早预防癌病变恶化,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对于健康人群的筛出率极低,临床意义不大。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普筛也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需要进行早筛?
有价值的癌症筛查需综合癌症早筛的临床价值、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考虑,首要人群应该是高危家族史人群或高风险人群:
1)老年人 癌症发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发病高峰在50岁后,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患者有10%-20%是肿瘤患者。
2)肿瘤家族史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患癌几率比一般人群高,目前已证明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种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
3)接触致癌物质 长期的环境因素暴露史的人群,如放射线工作者、铀矿及反应堆工作人员、石棉工人等。一些个人行为如吸烟、饮酒、吃槟榔。
4)肿瘤病史 癌症根治后的人群,或检查出癌前病变的人群。
癌症早筛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癌症高风险人群合计共 5.22 亿人。不同癌种的高危人群有差异,取决于年龄、遗传因素、不同病种自身的特征等因素,其中和遗传因素相关的肿瘤占比就达到 5-10%,包括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明确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症。